心梗来临前有哪些症状 预防心梗需要做哪些检查
- 2025-11-03
- 济南齐鲁花园医院
- 心内科
“心梗其实是有征兆的,只是我们不了解、不知道而已。”最近,一位妻子的紧急提醒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。
10月29日,一位安徽网友在视频中分享:她的丈夫在心梗发作前的两三天,身体已出现异常信号——
最初是牙疼、牙龈疼痛,家人以为是“上火”,未加重视;疼痛持续一天后,左后背和肩膀也开始出现疼痛;直到第三天早上,突发胸痛,才紧急送医。
经过诊断,被确诊为心梗,需要马上手术,并住进CCU(冠心病监护病房)监护治疗。
这位妻子在视频里提醒大家:一旦身体出现不适,务必及时就医,真的不能拖!
医学专家表示,心梗并非毫无预兆,如胸痛、胸闷、牙痛、肩背疼痛等都可能是心梗的前期征兆,一旦出现这些症状,应及时就医。
在此提醒广大民众,身体的任何异常都不容忽视,提高健康意识,重视早期症状,才能更好地守护生命健康。
一、心梗来临前,身体会提前"报警"?
心梗的发生源于冠状动脉急性阻塞,导致心肌缺血坏死。但血管阻塞是个渐进过程,在完全堵塞前,身体往往会发出预警信号。
疼痛会"转移"是典型信号。
案例中提到的牙疼、肩背疼痛,属于心梗的"放射痛"表现。心脏神经与肩背、牙齿等部位神经相关联,心肌缺血引发的疼痛可能放射到这些区域。这种疼痛容易被误认为是牙科疾病或肌肉劳损,从而延误就医。
胸痛是心梗最典型的症状。
患者常感觉胸骨后或心前区有压榨性疼痛,伴随憋闷感,像有块石头压在胸口。这种疼痛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也难以缓解。
非典型症状更需警惕。呼吸急促、莫名疲劳感、恶心呕吐、头晕冷汗等症状,在老年人或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。这些信号容易被忽视,却可能是心梗的前兆。
二、哪些症状最易被忽视
除了典型胸痛,心梗还有很多"伪装"形式,这些非典型症状更容易被误判。
"伪装"成胃病的症状:上腹部胀痛、烧灼感,尤其常见于糖尿病患者。患者常以为是胃病,自行服药而延误治疗。
不明原因的牙痛:下牙床或喉咙紧缩感,但口腔检查无异常。这种牙痛与普通牙痛不同,往往找不到具体的病变牙齿。
肩背酸痛:左肩或后背持续性酸胀,活动后加重。很多人会认为是肌肉劳损,忽略了与心脏的关联。
突发极度疲劳:即使充足休息后仍感全身无力,完成轻微活动就精疲力尽。这种疲劳感可能持续数天,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。
想象一下,明明是简单的日常活动,却突然感到气短乏力;或者没有蛀牙,却出现不明原因的牙痛。这些"不对劲"的感觉,都值得你停下脚步,认真倾听身体的诉说。
三、心梗的"三次警报"系统
医学上,心梗的发生发展往往经历三个阶段,如同三次警报。
第一次警报:"三高"和不良生活习惯。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及心脏病家族史,是心梗的第一次友好提醒。这个阶段通常不会造成太大伤害,只要通过运动、饮食和药物干预,就能有效预防心梗发生。
第二次警报:冠心病阶段。当"三高"控制不佳,会导致血管垃圾加速增加,引起心血管狭窄,形成冠心病。确诊冠心病后若未规范治疗,会加重病情,甚至形成血栓,埋下心梗隐患。
第三次警报:心绞痛反复发作。每一次心绞痛,都可能是心梗的最后一次报警。心绞痛是心肌梗死最典型的先驱症状,提示血管已经严重狭窄,心肌缺血严重。
这位女士的丈夫在发病前两三天感受到的疼痛,很可能就是心梗的"第三次警报”。可惜,这个最后的逃生窗口没有被抓住。
四、抓住黄金救援时间
发病后2小时是最佳救治窗口。每延误30分钟,死亡率上升7.5%。因此,识别早期信号并迅速行动至关重要。
立即拨打120是关键。有统计显示,约1/4的心梗患者不会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,而是先通知家人,从而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。当怀疑心梗发作时,应立刻拨打120,把专业救治放在首位。
等待救援时保持平卧。停止一切活动,坐下或躺下,保持安静,减轻心脏负担。不要自行驾车去医院,这是极其危险的行为。
配合快速诊断。到达医院后,通过验血和心电图检查可以快速确定是否心梗。现代医学手段能迅速明确诊断,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。
心梗救治就是与时间赛跑。早期识别信号,迅速采取行动,才能最大程度保护心肌功能,挽救生命。
预防心梗需要做哪些检查呢?
预防心梗的检查需结合基础指标筛查、心脏功能评估和血管状态检查,重点关注血脂、血糖、血压、心电图、心脏超声及冠脉CTA等项目,同时结合生活习惯和病史综合判断风险。
一、基础指标筛查
血压监测:长期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,需定期测量血压。若血压≥140/90 mmHg,需进一步排查继发性高血压或调整降压方案。
血脂检测:通过总胆固醇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HDL-C)、甘油三酯等指标,评估动脉粥样硬化风险。LDL-C超标需警惕血管斑块形成。
血糖检测:空腹血糖、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可筛查糖尿病或前期糖尿病,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,增加血栓风险。
二、血管及心脏结构检查
颈动脉彩超:无创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(IMT)及是否存在斑块,直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,适用于高血压、高血脂或吸烟人群。
心脏彩超:评估心脏结构、瓣膜功能及射血分数,排查心肌肥厚、心衰等隐患。尤其适用于胸闷、心悸症状者。
冠状动脉CT或造影:针对高危人群(如胸痛、糖尿病、家族史)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,需医生评估必要性。
三、功能性及血液检查
心电图(ECG)与动态心电图:常规ECG筛查心律失常、心肌缺血;动态心电图(Holter)可捕捉阵发性房颤等异常,降低卒中风险。
凝血功能检测:检查D-二聚体、纤维蛋白原等指标,评估血液高凝状态,指导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(如阿司匹林)。
同型半胱氨酸(Hcy):Hcy升高与动脉硬化相关,若≥15 μmol/L需补充叶酸、维生素B族,并监测饮食结构。
四、其他针对性检查
C反应蛋白(CRP):反映血管炎症水平,高敏CRP(hs-CRP)升高提示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。
肾功能与尿蛋白:慢性肾病会增加心脑血管负担,尿微量白蛋白异常需警惕血管损伤。
特价体检套餐(成年人、中老年、女性专属、孕前、入职、征兵预检)





